最新资讯
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  首页 > 最新资讯 > GMC大赛初体验写给明年初次参加GMC的朋友们

GMC大赛初体验写给明年初次参加GMC的朋友们

作者:[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崔栋纲]

我是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99级的学生,我们学院今年是第一次参加GMC大赛。正因为如此,所以说我们不像四川大学,对外经贸大学这些老牌劲旅那样,既有前人的经验总结,或许还有一些以前参加过比赛的老师或师兄们指导。
    初次参赛,我们一点儿经验也没有。虽然GMC组委会提供了两次热身赛的机会,但由于某些原因,我们错过了第一次热身赛。从第二次热身赛开始,我们算正式热身。热身赛成绩还不错,我们队三期决策(热身赛只做三期决策)过后股价最高。但在随后的初赛当中,我们的成绩一路下滑,最后仅名列第七名,被淘汰出局。通过这次参赛,我们总结了几点看法,在此写出,仅供明年的初次参赛者们参考。
   
   
    一:关于"热身赛"
    (1)热身赛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经验
    对于初次参赛者来说,热身赛尤为重要。我们队之所以出局,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经验。对于初次参赛者来说,积累经验的唯一途径就是参加热身赛。而我们却恰恰少参加了一次热身赛,所以经验的积累也大打折扣。
    我之所以说热身赛重要,主要是因为它能帮你搞清很多数据之间的关系。当时我们只参加了一次热身赛,只搞懂了一部分关系。热身赛过后,我们也没有好好总结,等到了初赛,我们才发现很多关系还没搞懂,只好在初赛中去摸索,于是初赛又成了我们的热身赛。等到关系搞懂了,初赛也完了,我们也出局了。我想如果我们能参加两次热身赛,在初赛之前我们能搞懂绝大多数数据之间的关系,也不至于在初赛中浪费时间去摸索这些最起码的东西。
    (2)注意热身赛与初赛的区别
    大家一定要注意热身赛与初赛的区别,热身赛是三轮,初赛是五轮,所以决策的长期性是不同,热身赛中的某些激进做法在初赛中是不能应用的,比如发放高额股息。
   
   
    二:关于"公司策略的制定"
   
    我们认为在GMC中,公司策略大体有两种,高价低产和低价高产。我个人认为"低价高产"这一策略较好一些。 热身赛时,我们的策略是低价高产,每期都不会有太大的库存,而且利润比较大。但当时我们看到前两期排名第一的那个队,始终是价格领先,却仍能卖得很好,再加上我们参考2001年的总冠军所在组中,有一个公司前几期一直是高价,排名也一直是第一,因此,我们认为初赛应该采取 "高价低产"这一策略。然而,现在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因为初赛时,我们第一期打算提价,但由于没有考虑总体的市场状况(当时市场供不应求,其它公司也会提价),提价幅度只有2%,没有做成市场的价格领先者,反而成了市场的最低价,结果当期出现"未交订货"。我们决定第二期大提价,整体增幅平均达到10%,提价后价格在8个公司中是最高的,但出现了大量库存,虽然当期股价排名第二,但我现在认为那是发4%股息带来的效果。之后的两期,我们的价格先是小幅上涨,再大幅降价,降幅10%,但大幅降价并没有带来大量订单,总有较多的库存,直到最后一期,才把库存做到最少。排名却一路下滑,最后仅排名第七。 虽然我们的最终成绩不好,但我还是认为我们的做法有一定的可借鉴性,至少现在知道价格的大起大落是不正确的,价格应该是稳定的小幅上升或下降。然而这些问题都应该在热身赛时搞清,我们却留到了初赛,所以在热身赛多试些方法还是有必要的。 当然, 我并不反对价格领先,但价格尽量不要最高,排在第二三位就可以了,你可以看看"市场占有率"那个表,价格最高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往往低于价格第二的很多。这给我一种"枪打出头鸟"的感觉。
   
    三:关于"机器的更替"
   
   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是"先买机器再卖机器"。 假如历史数据中机器是三班倒,那么如果你不买机器,机器效率的下降是很快的,进而影响你的产品质量。因此,在此种情况下,你应该买机器。买机器的决策应该在第一期决策时作出,所买台数视情况而定。当你的新机器在第三期到了的时候,如果你觉得目前不需要扩大生产规模,那么你可以再卖几台旧机器,这样做可以帮你偿还银行透支,并提高你的机器效率。当然,如果你要扩大生产规模,那就不能卖机器了。 假如历史数据中机器是一班倒,如果这时机器台数较多,就要分析一下市场的需求状况了。如果市场需求量很大,现有的8个公司总的生产能力不足,买机器还是可行的。反之,如果市场需求量不大,现有的8个公司总的生产能力已经过剩,这时就不应再买机器。 我们热身赛时,历史数据中机器是一班倒,有20台机器,最后一期我们卖了9台机器,用11台机器两班倒,那时我们认为卖机器的作用主要是偿还银行透支,但我现在认为"机器的卖与不卖"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。最后一期,为了做到零库存,就要缩减产量,缩减产量就要卖机器。
   
    四:关于"股息"的发放
   
    (1) "股息"的"发"与"不发" 虽然《参赛手册》上说发放股息对股价影响很重要,但这并不是说五期决策必须发两次股息。初赛第一次发股息时我们发了4%,第二次没发。现在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。在某些情况下,我认为第一次还是可以不发股息,但第二次必须发股息(2001年的全国总冠军和初赛我们所在组的冠军就是这样做的)。 如果你第一期决策做得不错,也就是说,你的排名在前三名左右,同时你的指标都不错比如,做到接近零库存,或者当期纯利润很高等等,股价与排名靠前的公司相差不是很大(不超过一元),那么你可以在第二期不发股息。 这次初赛,我们组的第一名,只在第二次发放过股息。股息主要是影响当期的股价,而最后一期并不发股息。也就是说,靠发股息提股价这一招儿在最后一个季度是不灵的。最后一期,在正常的情况下,8个队应该已经全部还清银行透支,而且大家都会在本期去追求零库存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排名前四 、五名最后一期零库存做得比较接近,那么,影响股价的主要指标就是储备金和资产净值。在8个队都是零库存,且都没有银行透支的情况下,追求最后一期的总储备金和资产净值均达到8个队中的最大是very very important! 那么,如何使你的储备金和资产净值达到最大呢? 总储备金=5期纯利润的和-2期共发的股息数 资产净值=股本+总储备金+中期贷款 以上两个公式告诉我们,不发股息会增加你的总储备金,增加中期贷款会增加你的资产净值。你的中期贷款的能力是通过《管理报告》第二页的"下季度借款能力"这个指标来反映的。而"下季度借款能力"这个指标受你的当期的股价的影响。 应发股息的季度不发股息势必会影响你当期的股价,尤其是在第二次应发股息的季度不发股息,会导致你的股价当期涨幅不是很大(受其他因素影响,股价甚至会下跌)。而每期的股价会影响你下一期的最大借款能力。因此,如果你在第二次应发股息的季度不发股息的话,而你的排名又不是很高,那么你下期的最大借款能力在8个队中肯定不是最大(因为如果你以前没有增加中期贷款的话,通常当期排名第几,下期最大借款能力就排第几。)"下季度借款能力"这个指标,我认为在前几期决策中并不很重要,但倒数第二期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。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你最后一期的贷款能力,而最后一期通过贷款使你的资产净值达到8个队中最大是很有必要的。 所以我们认为第二次发股息的季度,必须发股息。
   
    (2)股息"发放比例"的制定 当时热身赛第二期《管理报告》出来之后,我们队名列第二,与排名第一的股价相差四毛钱左右。分析完我们的《管理报告》,我们大体分析了一下那个排名第一的公司的情况,大家一致认为按目前的股票涨势,如果不出大的意外,本期的第一就是最后的第一,而我们最后只能名列第二。然而当第三期《管理报告》出来之后,我们队排名第一,而上次的第一名,这次股价大跌,跌幅接近两元,排名跌出了前三。事后分析那个队,原来他们发股息时,比例定得过高,达到8%(我们当时只发了4%),以至动用了原来的储备金,使得储备金到最后一期仍然为负,导致他们元气大伤,股价大跌。 股息发放的比例,既与历史上发的股息比例相关,也与当期的国家利率有关。我认为这个比例最好不要低于历史比例和当期的国家利率。根据我们这次比赛的数据,应该在4%-6%之间。
   
    五:关于"研发费用的投入"
   
    研发费用投入的多少应参考历史数据。从本次的热身赛与初赛来看,我认为产品三(价格最高,达到7000多元)从第一期决策开始,就不需要再投研发费用,因为即使你每期都投研发费用给产品三,可能到第四也不会出大改进,除非你的研发费用非常大,但我认为这么做不划算。产品一、二应该继续投研发费用,因为产品一、二所需总的研发费用较少,累计期数也较少,所以都应该在第一期接着历史数据继续投研发费用,连续投两三期,每期投的费用不要低于历史数据,大概在20-30万之间,这样在第三期或第四期,他们都应出大改进。
   
    六:关于"广告费用的投入" 广告费用投入的多少应视市场的需求与8个队的生产能力而定。如果某一期8个队的生产能力明显不足(当然这种情况很少见),那么你应该在当期缩减广告费用。本次初赛,我们组有一个队就是这么做的。当时是第一期,由历史数据来看,8个队的生产能力明显不足,市场供不应求,于是那个队在第一期大量缩减广告费用。那期他们的广告费用是97万,我们根据历史数据投了163万,仅这一项,他们就省了66万。事后我们的队员开玩笑说,他们的钱不是卖出来的,而是省出来的,我想这是有道理的,在GMC中,浪费一分钱都是不应该的,能省则省。 另外,我想单独说一下互联网的广告投入,《参赛手册》上说广告对互联网销售影响不大,我认为这是一种相对的说法。你想一下,如果大家都缩减对互联网的广告投入,受前人的影响,可能会降到每个产品1万元,而你投了3万元给每个产品,那么你的互联网订货量是相当大的。据说有一个队提交决策时,误填了一个数,将某一产品的互联网广告费用由90万填成了900万,结果该产品的互联网订货由原来的几百件激增至几千件,可见互联网的广告还是有作用的。我认为这一项不应投入太低,至少应略高于平均水平。
   
    七:关于"支持费用与佣金" 目前为止,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好说的问题。因为初赛后几期我们的佣金降得很低,中国国内代理商由11.5降到9.0,支持费用由13万降到6万,北美自由贸易区经销商由10.5降到5.0,支持费用由14万降到9万,国际互联网经销商由11.5降到5.0,支持费用由11万降到10万,结果中国国内代理商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经销商的数目分别由3和2降到了1个。但我认为代理商离开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支持费用与佣金降的过低,可能是我们的产品不好卖(我们是高价低产,由于价格过高,虽然生产不多,但仍有大量库存),他们得到的绝对数额减少所至。而有的队佣金降的也很低,但他们的产品卖得好,代理商也没离开。我还是认为只要你的产品卖的出去,支持费用与佣金降的低一些还是可以的。
   
    八:其他问题
   
    "网站接口"肯定应该增加,具体增加到多少个,应视历史数据而定,在这一点上大胆一点还是可以的。"网站建设"比较稳定的保持就可以了。"工人工资"的多少以工人不罢工为宜。"机器维修时数"我认为与"平均机器效率"有关。"平均机器效率"高,"机器维修时数"可以低一些,"平均机器效率"低,"机器维修时数"应该高一些。 "产量预测"我之所以没写,是因为我们没有作出一个比较好的"预测模型",一是历史数据比较少,而是时间与条件的限制,我们缺乏计算工具。所以, "产量预测"我们基本上是Brain Storming (头脑风暴),但效果不稳定。我觉得应用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,建立出这个模型还是可能的。 以上是我们小组对参加本次GMC大赛的几点体会,当然这些看法难免有些片面,有的说法也许过于绝对,甚至有的说法事实上是错误的,有待以后参赛的朋友们去探讨。 虽然我们队没有进入复赛,但我认为参加GMC大赛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,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所学的专业课进行融会贯通的机会,更重要的是,它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,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。 GMC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了,但我要说,GMC,我们来过了,我们付出了,我们不后悔!

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组委会秘书处联系方式

地址:北京东城区崇文门外大街3B,新世界中心写字楼B座701室 邮政编码:100062

电话:010—67083582/67080995

电子邮件:info@gmc-china.net GMC 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

ICP备案号: 京ICP备13043619号-2   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022号